孩子們在基地玩航模。受訪者供圖
劉亦兵在做起飛前的準備。
劉亦兵給學生們講解熱氣球知識。
劉亦兵和他造的第一架能飛的飛機合影。
劉亦兵(居中右側)參加中國航空運動協(xié)會活動。
好風憑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
30年前,劉亦兵盼望好風。30年后的今天,他仍然盼望好風。
所不同的是,30年前,他需要風把他制造的土飛機送上藍天,圓一個初中生的夢想。30年后,被稱為“中國農民第一飛”的他需要風把他執(zhí)念的航空博物館、低空經濟“吹”起來,圓一個“中國航空運動先行者”的夢想。
為給飛機“安家” 他3次安家農村
賀蘭縣立崗鎮(zhèn)金星村,寧夏安翔航空運動俱樂部經常大門緊閉,180畝的土地上稀稀拉拉地立著幾間房子,460米長的水泥跑道兩側散落著10多架只剩骨架的飛機,偶爾會有兩三名航模愛好者來這里,也會有學校組織學生來參觀,“航空”二字對學生們還是蠻有吸引力的。
當然,這里的飛機與大家乘坐的波音、空客、C919不一樣,也與銀川上空的直升機和戰(zhàn)斗機不一樣。
基地主人劉亦兵,52歲,銀川市原郊區(qū)紅花鄉(xiāng)北塔村十隊人,家就在現(xiàn)在的北塔湖東南角。30年來,他沒有像兒時玩伴那樣洗腳進城,而是離城越來越遠:從北塔湖搬到興慶區(qū)大新鎮(zhèn),又搬到金鳳區(qū)豐登鎮(zhèn),最后搬到了賀蘭縣立崗鎮(zhèn)。
這一切都因為夢想,因為飛機。
起初試造無動力飛機,慘敗收場
1990年,初中畢業(yè)的劉亦兵夢想著自己造飛機。難能可貴的是,父親是名醫(yī)生,家里經濟條件尚可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父母都支持他。
“我媽想法挺簡單,只要我不打牌,不去賭就行。我爸是老牌大學生,從興趣影響人生的角度考慮的,教育我一旦選定,多大的困難都不準放棄。我爸全程幫忙,和我一起閱讀《航空雜志》,一起找材料,出了問題一起想辦法。”劉亦兵說。
當然,劉亦兵并不是想造什么“高大上”的飛機。剛開始造的是無動力三角翼飛機,按《航空雜志》登載的樣子造,材料僅僅是鋼管+木材。10多米長的翅膀,院子里放不下,就挪到房頂上。當時家里有10多間房子,房頂足夠寬闊。劉亦兵的設想是,把飛機運到高坡上,起風時從高處往低處滑翔,人可以坐在飛機上瀏覽風景。不僅要飛得起來,還要能操控方向,要不然就慘了。
當然,結果真的很慘,造了幾架都沒飛起來。失敗讓他領悟到:無動力不可行。
再造固定翼飛機 只能在地上“蹦跶”
怎么辦?那就搞有動力的!
他瞄上了固定翼飛機。原理很簡單,發(fā)動機帶動螺旋槳轉動,飛機借助空氣浮力上升。
發(fā)動機從哪里來呢?拆拖拉機上的。
這下好了,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,要加裝螺旋槳和發(fā)動機,就要重新設計結構,要把鋼管換成更輕的鋁合金,木板換成帆布……無數(shù)次燒腦過后,帶動力的飛機可以轟轟轟地響起來,螺旋槳也能轉起來,但就是飛不起來。
“那時沒有近距離接觸過固定翼飛機,不知道螺旋槳轉起來風有多大。后來才知道,如果把固定翼飛機的螺旋槳轉速比作高鐵的話,我造的螺旋槳就是烏龜?!鞭D速太低飛不起來,而且充滿危險,因為發(fā)動機帶著鋼架在路面上無規(guī)則地蹦蹦跳跳,稍有不慎就會機毀人亡。
這次失敗讓他領悟到:航空發(fā)動機和拖拉機發(fā)動機完全是兩碼事兒,要想飛起來,必須搞到航空發(fā)動機。
瞄準超輕型飛機,終于飛起來了
1995年底,他從江蘇無錫買到一臺30馬力的美國產航空發(fā)動機。有了5年經驗積累,他只用了半年時間就造了一架最接近夢想的飛機。
劉亦兵永遠忘不了1996年4月的那一天:飛機離開地面1米多,真正地飛起來了。經過不斷改進,到當年年底,飛機已經可以飛到50米高,可以在空中完成4次轉彎。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,也是劉亦兵的高光時刻。
1997年,《航空知識》報道了他,把他定義為“中國農民制造超輕型飛機的第一人”。劉亦兵的父母也乘坐這架飛機體驗了一把俯瞰銀川大地的滋味。這架飛機的骨架至今還保留著,每有人參觀,劉亦兵必先介紹它。
夢想很美好,道路很曲折,飛機摔了多少次,他記不得了,自己受過多少次傷,也記不得了。不僅如此,為了保住歷年來制造的飛機,他不得不多次搬家,直到2010年搬到了賀蘭縣立崗鎮(zhèn)才穩(wěn)定下來。
考取飛行執(zhí)照 進入航空運動國家隊
劉亦兵從沒打算通過造飛機謀生。
2001年至2003年,他先后考取了動力傘飛行執(zhí)照和動力三角翼飛行執(zhí)照。2011年又成為中國航空運動協(xié)會會員,成了國家隊隊員。至今,寧夏一共有3人拿到了中國航空運動協(xié)會的會員證,具備駕駛低空運動飛機和動力傘的資格,但另外兩人都不在寧夏。
拿到證后,劉亦兵開始了新的旅程。
2003年,他與人合資購買了一架澳大利亞產的動力三角翼飛機,在中衛(wèi)通湖草原搞空中旅游,還承接了甘肅白銀的一次航拍。然而沒干多久,合伙人覺得在寧夏掙不上錢,就把飛機開到南方去了。劉亦兵只好在這個行業(yè)打零工,比如中國航空運動協(xié)會請他去做飛行表演,去河北保定、山西大同,當然包括吳忠市羅山舉行的全國青少年航模錦標賽上的飛行表演。此外,有了中國航空運動協(xié)會做背書,他還成為協(xié)會西北地區(qū)的教練員和檢查員,負責低空運動飛行員的培訓工作。
20年后再轉向 拓荒寧夏航空科普
2010年后,劉亦兵的事業(yè)再次轉向。
因為在賀蘭縣找到了基地,他開始謀劃航空體育科普館和科普節(jié),想把航空科普“埋進”孩子們的心中。航空運動包括飛行、滑翔、跳傘、操控航模等,常用工具有熱氣球、三角翼飛機、航空航海模型。航空運動是航空航天的基礎,只有從小熱愛,長大后才可能成為航空航天人才,這也是中國航空運動協(xié)會的宗旨。而航空科普又是航空運動的基礎,劉亦兵要做的,顯然是基礎中的基礎。
“每次學校組織參觀,孩子們都睜大眼睛,完全不知道還有航空運動這門學問?!眲⒁啾f。一些單位也組織來參觀,大多數(shù)人第一次看到如此簡陋的飛機,都不敢乘坐。多來幾次后,就有人敢乘飛機上天了,更多的人開始慢慢了解航空運動。
從零開始,從無到有。劉亦兵以一己之力改寫著寧夏航空運動史。顯然,如果有股能形成合力的好風,寧夏航空運動史會迎來更加絢爛的高光時刻。
(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記者 閔良、見習記者 彌楠 攝)(記者 閔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