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平羅縣前進農場寧夏正和興蝦產業(yè)基地,農場場部村民包平生從暫養(yǎng)池里撈起蝦,分揀、稱重后,迅速充氧包裝準備運輸發(fā)往銀川的市場。不遠處的蝦塘邊,收購商的貨車排起長隊?!耙郧澳母蚁耄凼刂柠}堿地能養(yǎng)出這好東西!”包平生說。這片曾“寸草不生”的鹽堿灘,如今成了畝產150多公斤蝦的“海鮮倉”,而這一切的改變,始于一項名為“高種低養(yǎng)”的創(chuàng)新模式。
“我現在在家門口打工,一天能掙230元,日子踏實多了。”包平生的話,道出了基地18名員工的共同心聲。兩年前,這里還是連雜草都難存活的鹽堿灘。該基地負責人張建成帶著團隊“啃硬骨頭”,重新規(guī)整1300多畝灘涂,探索出“墊高種糧、低洼養(yǎng)蝦”的路子:土地墊高后,鹽堿隨水滲透到低處水塘,既讓土壤鹽堿度顯著下降、玉米產量提高,又讓低洼處水塘鹽度穩(wěn)定在9.8‰左右——恰好適配南美白對蝦的生長需求,成了“人工海水”。
可讓南方“海鮮”在西北“扎根”,并非易事。2024年首次嘗試時,從海南空運來的蝦苗因淡化技術不到位、野生雜魚搶食,成活率不足30%,養(yǎng)殖一度停擺。“不能就這么放棄。”張建成團隊咬牙建起16棟工廠化育苗棚,給蝦苗“定制”生長環(huán)境:先在14‰至17‰的水體中暫養(yǎng),隨后14天里每天注入淡水逐步淡化水體,最終讓蝦適應本地水質;還借鑒四川省眉山市虹吸技術,實現蝦苗從高位池到外塘的無損轉移,搭配塘底納米增氧管、過濾池隔絕雜魚。一系列科技手段下來,蝦苗成活率躍升至95%,畝產量穩(wěn)穩(wěn)上150公斤。
“咱養(yǎng)蝦不拼產量拼品質,全程不用藥?!睆埥ǔ赡闷鹨恢货r蝦介紹,調配的“人工海水”養(yǎng)出的蝦,肉質緊實,活蝦批發(fā)價穩(wěn)定在每公斤60元,收購商常搶著要,1天能賣出去4萬元蝦產品。更讓他欣慰的是土地的變化:蝦糞、殘餌沉在塘底,成了天然的土壤改良劑,幾年下來,這片土地的鹽堿度下降了近30%,“以后就算不養(yǎng)蝦,也能種莊稼。”
產業(yè)發(fā)展離不開政策托底。基地建設初期,石嘴山市、平羅縣兩級農業(yè)農村部門提供了30%的設施建設補貼,還請來海南省、福建省的水產專家進行技術指導。“去年蝦苗蛻殼慢,我們急得團團轉,專家一來就指出水溫低,調了水泵增溫,問題立馬解決?!睆埥ǔ烧f。
如今,基地的“海鮮清單”越來越長:南美白對蝦、羅氏沼蝦、澳洲淡水龍蝦輪番上市。為了讓更多人受益,基地正推行“供苗+技術指導+產品回收”的聯農帶農模式,計劃盤活周邊7萬畝閑置魚塘?!皢未颡毝冯y成氣候?!睆埥ǔ烧f,“未來我們還要搞蝦類加工,讓鹽堿地不光有魚有蝦,更有產有業(yè)?!保ㄓ浾?姬禹)
【編輯】:張靜
【責任編輯】:張靜